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因演出仪仗队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拾幡古乐由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顾善堂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后向村民传授。传承至今已有九代,二百多年的历史。
东韩村拾幡古乐旧时一般不用于民间婚丧嫁娶活动,只在逢年过节、迎接上级官员查访时演出。东韩村拾幡古乐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乐器包括吹管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多个种类,包括云锣、笙、管、月琴、三弦等多达108件。其中,火不思、轧琴、提琴等为现存稀有古老乐器。拾幡古乐演奏时以笛子起奏,其他乐器跟进合奏。乐曲节奏古朴、鲜明,旋律优美、婉转,有一种江南丝竹的韵味。演奏形式有“坐乐”和 “行乐”两种,具有宫廷古典音乐的特征。“坐乐”是指坐堂演奏,“行乐”是指在行进中演奏。全体队员身着满族服饰,前为仪仗队,后为文、武乐队。演出队伍最前面的队员手执龙、凤大旗,随后是两杆门旗,门旗后面是10面条形幡旗。每到一地,先鸣礼炮三声,阵容庞大。
东韩村拾幡古乐现保存的工尺谱为宫廷乐师顾善堂所传。其中,载有文曲25首,武曲10余首。文曲分为只曲、联曲和套曲三种类型。只曲是由一支曲牌构成的乐曲,篇幅长短不一,如《山桃红》、《万年欢》等。联曲是由两支曲牌联起来构成的乐曲,如《四来》即由《春来》、《夏来》、《秋来》、《冬来》四支曲牌连缀构成。
东韩村拾幡古乐至今沿袭着由老艺人按照工尺谱曲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传统。学徒先学打板韵谱,再学唱念曲谱,后再由师傅因人而异传授乐器演奏技法。东韩村拾幡古乐对于研究古代音乐史、乐器发展史,特别是研究清宫廷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