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易县  >> 历史文化

龙舞(易县摆字龙灯)项目简介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信息来源:易县政府网字体:

龙舞(易县摆字龙灯)2008年6月列入国家级名录(国家级第一批扩展项目),项目类别:民间舞蹈,项目编码:Ⅲ-3。
易县西陵镇忠义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原为建造清西陵的内务府衙门座落地,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忠义村,至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在忠义村一带流传的摆字龙灯,因在扎制的龙体内置灯,并在表演时用龙体摆出吉祥字词而得名。因龙体分节、分段,又被称为“节龙”或“段龙”。摆字龙灯产生的年代无文字记载,据民间传说,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成立泰陵衙门时由官员从承德避暑山庄引入。原为整条长龙,为纪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断成十三节,节间用细绳和三个竹环相连。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和领舞绣球组成。每节龙身(又称龙节)长1.2米,直径约0.5米,节中央固定一个把手,内设三环套月式蜡烛签3个。蜡烛签设计精妙,可保持舞动时烛火始终向上不灭。龙身外罩绘有龙鳞、龙爪图案的龙衣。摆字龙灯由1人作为蜘蛛(引龙人)领舞,13人分别持龙头、龙身、龙尾摆字。蜘蛛表演动作灵活、滑稽,耍的绣球上画蛛网和黑蜘蛛。在晚间表演时,将周围的灯光调暗,随着锣鼓镲铙的节奏,一条火龙翩翩起舞,摆出如“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立(利)见大人”、“正大光明”、“中华巨龙”等字形,精巧灵动,精彩纷呈。
摆字龙灯表演动作多为龙扑蛛形式,有驱除邪恶的寓意。表演队形有龙摆尾、地卧龙、天卧鱼、龙塔垛、跑八字等。每摆一字,持龙尾者都要绕场一周,再到设定的位置,完成最后一笔,显得活泼风趣。旧时的摆字龙灯表演活动带有明显的祭祀性质,表演前要先到搭好的神棚前祭拜神灵,做娱神表演,然后才到本村和外村表演。每到一村,也会到庙宇前做拜庙表演,无庙则沿街游舞。在游舞过程中,凡遇牌楼或粗大的树木,均要做“龙盘柱”表演,以体现龙的威严。
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一直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节目。一般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起会,从守陵人员中挑选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子为舞者,由老一代艺人传授队形、字谱和必要的基本功。正月初四正式出会表演,首先为泰妃陵衙门的官员拜年,然后再由官员率领到泰陵衙门拜年。易县的摆字龙灯旧时也时常进皇宫表演,并多次受过皇封。慈禧太后曾赏赐龙衣两套、红蜡烛三箱。上世纪20年代,清西陵守陵机构解散,守陵人员转为当地农民,摆字龙灯在民间流传,成为表达百姓美好愿望的一个舞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