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陉”的第七陉“蒲阴陉”,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统计说,历史上在紫荆关一带发生的战争多达140余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3世纪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还有明朝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幸而被于谦击退。
在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中,紫荆关位于内长城,与居庸、倒马二关并列为“内三关”。明长城有内、外之分,是为了加强京师防御,在北京的北边和西北方向修筑了两道长城防线。内、外长城由北京怀柔县境内分岔,内长城向西南经河北省易县、涞源、阜平而入山西,经灵丘、繁峙至偏关县,与外长城相接;外长城则经河北省赤诚县、张家口、怀安县而入山西省界,再经天镇、大同至偏关。
对于紫荆关的重要性,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道:“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畿辅通志》则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
紫荆关如此重要,所以自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关城,到了明朝更是扩建关城,增设城堡,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最盛时,紫荆关有城门多座,现存南北二门。北城门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城门、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城门门额石匾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 “紫荆关”。
傅光宅出自聊城傅氏,明万历年间的进士,曾任工部郎中、按察副使、提督四川学政,在当时以书法闻名,尤善榜书。聊城傅家在明清两朝人才辈出,傅斯年即其后人。
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也是明万历年书刻。
除了两座城门,紫荆关的关墙也有保存,随山势蜿蜒起伏。关墙有部分是修复的,看起来与古城墙不是很协调。
紫荆关城下的拒马河,河畔立有“六十六渡”的石碑。拒马河发源于河北涞源县,流淌在北太行的崇山峻岭之间,在房山流入北京市界。拒马河沿途有一百多个渡口,谓之“京西百渡”,北京人最熟悉的十渡就是这“百渡”之一,紫荆关则是六十六渡。
拒马河据说是河北省内惟一一条长年不断的河流,紫荆关城墙外的拒马河河床里的水虽水量不大,但是水质很好。这在河北境内的河流中,是十分难得的了。
想要追寻古长城的人们,易县紫荆关是不可不去的长城之一,来这里走走看看,去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